第五十章 群臣朝拜“大明好圣孙”!_我家老爷子是朱棣
爱看小说网 > 我家老爷子是朱棣 > 第五十章 群臣朝拜“大明好圣孙”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十章 群臣朝拜“大明好圣孙”!

  如果说,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朱瞻基考虑的是如何改变大明皇朝的制度,让老百姓过上人人都能吃饱饭,人人都有书读的好日子。

  那么现在,在老爷子逐渐开始让自己在这些武将们的面前露面的情况下。

  如何折服这些骄兵悍将的那颗心,牢牢把握住那些功勋武将的主导权和主动权,并且如何好好的运用这些大明帝国的功勋武将,才是现在以及将来最为重要的事情。

  随着所处的位置越来越高,考虑事情的时候,所要考虑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多,不仅是潜在需求的,还有那些外在的因素。

  当然,对待这些为了大明帝国,甘愿抛头颅、洒热血的功勋武将,朱瞻基的内心还是保持着敬重之意的。

  此时此刻,朱瞻基的心中所想,依旧是如何将他们给保全下来,让他们在今后的岁月中,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
  还有就是有那么一个人,朱瞻基始终在忌惮着;大明帝国的汉王,朱高煦。

  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。现在不多做些准备,将来要是真的跟他的“好”二叔,刀兵相见,到那时只怕悔之晚矣!

  手底下有一群骁勇善战的将领,对于他掌握军队而言,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

  再者说了,在朱瞻基对未来的规划中,这些攻无不克、战无不胜的名将,对大明帝国未来开拓疆域而言,至关重要。

  更何况,适当的敲打、训斥。不仅能让这些嚣张跋扈的骄兵悍将,认识到自身的问题,而且也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,一颗“”皇家威严,不容挑衅”的种子。

  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,君臣相处之间,也会变得更加的和谐、愉快。

  这就好比说,父母养育自家的儿女,要是只会宠溺,对于儿女犯下的种种小错误,一味地听之任之,这样的小孩长大后,嚣张跋扈是其次,祸害别人才是罪该万死。

  家中长辈一旦在自家孩子的面前没有树立起权威,只会让自家孩子有恃无恐的不断犯错,因为在他们心里觉得反正不论如何的“作死”,也不会受到惩罚,所以也就心安理得的继续错下去。

  这若是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中,结果就是孩子有恃无恐的不断犯错,直到最后被法律法规所制裁。最终这个小孩还会埋怨自家父母,为何从小不好好教育他,而大人呢,也就只有悲伤欲绝。

  这要是站在一个国家的立场而言,不懂得惩罚文武百官的帝皇,最终只会让他们失去作为臣子,对君主的那颗敬畏的心,从而胆大包天,直至起兵谋逆,杀戮收场,只会让国家元气大损,稍有不慎,还会让外族入侵,致使生灵涂炭。

  当然了,这也和朱瞻基前世的经历有关,一个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孩子,从小到大的艰难磨炼,已将他自身磨砺得坚韧。

  虽然他没当过兵,也没经历过战争,但是他把国家大义和私人感情这两样东西,拎的很清楚。

  一个国家,一支军队,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合伙创业队伍,也都必须分得清公事与私事;公事必须公办,不掺杂任何私人情感,这样大事方可成功。

  私人感情和朋友关系,也是要看场合的;这是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的。

  好比说,历史上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与“大明战神”李景隆,朱允炆被李景隆忽悠的一愣一愣的,赏赐不断,官职、爵位,金银、财宝;那时的李景隆可谓是真正的春风得意。

  可是当时的燕王朱棣以“清君侧”的名义,起兵勤王之后,史称“靖难之役”。

  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,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,并亲自在江边饯行,行“捧毂推轮”之礼,赐“便宜行事”之权。

  结果呢,李景隆在后来两次战争中,村坝、白沟河兵败失利,一路上抛弃各种军需物资,连夜撤退,导致燕王一方实力大增,攻守形势瞬间逆转。

  建文帝将李景隆召回应天府,但是却并没有治罪于他。

  不但对于弹劾他各种胆怯无能的奏折一概不理,而且认为李景隆之所以用兵不顺,只是因为其权柄太轻,随后更是授以“专征伐”之权,赏赐黄钺弓矢。

  李景隆前前后后一共丧失士兵数十万,使得朝廷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燕王。

  御史大夫练子宁、宗人府经历宋征、御史叶希贤纷纷递上奏折,一致认为李景隆“怀有二心,故意送士兵、军需品给燕王”,应该立即下令诛杀,以谢天下。

  建文帝对此,一概不听,置之不理。

  这在毫无阶级观念的后世人眼中,就是拉拢人心。

  而在儒家的君主专制的制度之下,这番操作,让李景隆有恃无恐。

  不久,燕王带领军队攻到应天府,李景隆亲自打开了金川门,迎接燕军进城,至此,应天府陷落。

  宫中火起,建文帝不知所终,史称“金川门之变”。

  (有一说一,建文帝对李景隆还是相当不错的,就是太过感情用事,一味地宽恕属下,到头来竟是江山易主,可惜,可悲,可叹!)

  …………

  墨蓝的沉重的天幕正一点点地向背后徐徐撤去,太阳渐起来了,淡蓝色的天幕,仿佛被舞台上的灯光照亮了,东半边涂上了一摸亮晶晶的朱红色。

  奉天门,御门听政仪。

  顺天府内六品以上的文武官员,尽皆参加。

  按定例,各部院的奏事次序是:宗人府有事最先启奏;其次,户、礼、兵、工四部轮流启奏;刑部(三法司)常列第三;翰林院、詹事府、科、道及九卿会奏者列部院之后;吏部排于尾。

  朱棣身穿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,端坐在龙椅之上,身旁是身穿红色袍服的朱瞻基,腰系美玉带,脚踏皮靴,身姿挺拔,让人不禁惊叹道,好一个翩翩少年。

  天边露出鱼肚白色的曙光之下,少年高大威猛的身躯,充满威仪的脸上,是炯炯有神的双眸。

  宗人府无事起奏。

  “臣户部尚书,夏元吉有事启奏!”一众大臣之中,户部率先开口说道。

  “奏上来!”朱棣目光炯炯有神的看向夏元吉,朗声说道。

  “太孙殿下所创的驿站改为邮政之法,已在应天府,苏州,杭州等多地试行。前日,多个繁荣的府道同时开始发售朝廷准备的邮票、递票、住宿票、饭票、仓储票,足足一百万张,尽皆被老百姓抢购一空。多地府道纷纷上奏,当地商人疯狂抢购,供不应求,奏请朝廷再次印刷。”

  朱棣听了这话,那额上饱经风霜的皱纹似乎在这一瞬间舒展开来,一双眼睛早已眯成了弯弯的月牙,苍老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,问道,“这一共卖了多少银钱啊?”

  “回禀陛下!三地此次所收银钱为五百八十万两,所得银钱已在运往京都的途中,不日就将到达!””夏元吉一脸笑容的回答道。只见他满脸皱纹也都舒展开了,就像盛开的菊花瓣,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。

  一众文官武将听了,只觉耳中“嗡”的一声,一个个的都失去了平常的稳重,交头接耳之声,不绝于耳。

  这可是五百八十万两白银啊,一个繁盛的府道一年收上来的税收才多少?

  最重要的是,这收上来的都是现银,不是粮食、布帛那些还需要分门别类,精心储存的东西。

  就在夏元吉话音落下的这一刻,朱瞻基的心,无法安宁,它在那里跳跃着,颤抖着,为这确实来临的一切所兴奋不已,难以自持。

  只见他情不自禁的握手成拳,心里欢呼起来,“噢耶!我成功了!我真的成功了!”

  他终于再一次的做出了改变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事情。

  当然,当初建议改驿站为邮政一事,并非是当场儿戏之言,在朱棣悉心教导下,他已经对大明皇朝各地的民生民情,做了详细的记录和认真的分析,是经过慎重的考虑才选择向皇帝进言。

  以往只是从各地上奏的折子中就不难看出,江南之地的商业,繁荣昌盛的程度,超乎朱瞻基的想象,让他不禁瞠目结舌。

  江南地区,不仅仅是闻名天下的鱼米之乡,还是大明皇朝首屈一指的棉花生产地。

  这种从国外传进来的植物,在历经元代的发展之后,现如今在大明皇朝的江南之地迎来了巅峰时刻。

  江南多个府道,几乎每家每户的老百姓家里都有一台织布机;不仅如此,大量的商贾在苏州、杭州等多个地方开设了织布厂,其中,规模最大的织布厂,厂内的顾工竟高达数千人。

  布帛,在这个时代,是除了银钱之外,另一种可以在市面上交易、流通的“钱财”。

  大明永乐一朝也正是因为这些蓬勃发展的纺织业、商贸业,才能在短短二十年间,就积蓄起了强大的北伐力量,对草原上三大部落进行碾压性的军事打击。

  商贸业的发展,是非常需要物流的支持。

  就以应天府为例,在邮政还没出现在这个国家之前,商贾们的货物都是堆积在码头边上,一个个的堆积如山!

  除了日常的日晒雨淋,导致货物有不同程度上的损耗以外,还需要另出银钱雇佣看货员,时时刻刻的防备着那些小偷小摸。

  而大明帝国邮政的出现,不仅仅帮他们解决了这些货物储存的问题,而且驿站里的驿卒、帮工还可以用来组织车队,从而运输货物。

  毫不夸张的说,大明帝国邮政的出现,不仅有利于提高朝廷的财政状况,而且提高了商贾的利益,促进了地方上的商贸业发展,从而带动了地方上所有老百姓的生活水平。

  想着想着,朱瞻基的脑中不由的冒出了一个新的疑问,江南地区的商贾一个个都那么有钱,建设了占地如此广阔的织造工厂,他们到底交税了没有?

  应该、也许、大概、可能是没有交税的,大明皇朝永乐初立,皇帝朱棣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,采取奖励垦荒,实行民屯、军屯、商屯等屯田制度,兴修水利,在全国推广桑、麻、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,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快速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。

  农民增收也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,促进、刺激了商业市场的繁荣,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许多以丝织、棉布纺织为和批发绸缎棉布的经济中心,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,这也算是朱棣在无意间为历史留下的贡献之一。

  他虽然对待那些商贾没有什么好脸色,但是也深知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的繁荣昌盛,农业、商业是必须同步发展的,缺一不可;因此也没有给那些商贾增添沉重的赋税。

  这样做的好处是商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,但是呢,那些商贾是富裕了,国家的财政却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提高。

  对朝廷的财政而言,还有着最为致命的一点,那就是对读书人的特权政策,减税!

  (大明的读书人都要交税,只是减免部分赋税徭役而已。并不是完全不交税,赋税该交还是要交的,只不过费用能少交一部分。)

  (免税,适用的人员,仅仅是正在京城任职的官员,不包括地方官员,也不包括退休的官员(退休官员如果得到朱棣“复其家”若干年的诏令,则可以继续优免若干年),更不用说什么举人秀材了,那是绝对不可能对他们免税的。)

  因此,江南地区的那些商贾将纺织厂和商业店铺,都挂在京城任职的官员的名下。

  以此来逃过朝廷的赋税!

  从古至今,历朝历代的帝皇,都有着一个共同意识。

  那就是得罪谁,也不能得罪这些笔杆子,史官。

  当然不是因为史官有多大的能量,而是史官掌握着决定将什么记入史书的权利,会记载帝王的一些生平事迹,并且形成很多的实例参照,还有对帝王的一些评价。

  因为谁都想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;无论是谁,都不想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糗事!

  特别是大权在握而又雄心万丈的帝皇,更是想要留下一个贤君、圣君、甚至千古一帝的美名,就好像现在的明星和有钱人十分看重自己的公众形象一样。

  “这取消读书人减税,以及京都的任职官员免税一事,还真是难办啊!反正不能由自己开口提出来。”朱瞻基心里暗暗想道,“最好的办法,就是找一个挡箭牌,用来跟那些官员、商贾打擂台!”

  朱瞻基的脑海中正不断浮现着各种身影,忽然听到一众大臣的欢呼声,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”,这一声巨响将他的心神拉回到了现实之中。

  回过神来的朱瞻基,目光如炬的扫视着,只见一众大臣整齐划一的跪倒在地,口中欢呼着,“臣等恭贺陛下!”

  朱棣心里喜滋滋的,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,说道,“这主意是太孙想出来的,你们要贺的话,就贺他!”刚说完,扭头看向朱瞻基,目光中充满了欣慰与骄傲。

  “臣等,恭贺太孙殿下!”一众大臣听了,不约而同的再次欢呼道,声音雄浑高昂。

  “诸位臣工请起!”朱瞻基微微一笑,压抑住越来越快的心跳,一脸的谦虚谨慎,开口说道,“孤只是有点小聪明,提了一个主意;这其中细节和落实,全赖诸位臣工同心协力;孤当不得诸位的夸奖!”

  顿了顿,继续说道,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,都是户部、工部的官员们仔细斟酌、落实。各地的官员,尽心尽力的结果!””

  话音刚落,朱瞻基面向着皇帝朱棣,躬身,揖手行礼,说道,“皇爷爷,孙儿请求赏赐有功之臣!”

  朱棣看着站在自己身旁,意气风发的朱瞻基,不由的点了点头,心中满是欣慰与满意。

  “臭小子,还懂得藏拙,对自己的长处、短处,一清二楚,知道不骄不躁;更难得的是,知道自己应该抓住什么,更应该放下什么!“

  一位合格的帝皇,只需要提出总体大纲,然后再由臣子们来斟酌、落实,这就行了。

  就算清楚明白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的好,最关键的是不能急躁,一定要稳重、慎重。

  自身也要清楚明白,臣子们的作用。

  “准奏!”朱棣一脸的慈祥,笑起来时眼里藏着满满的爱意,说道,“户部,工部,将此事的有功之臣的名单,拟写上来。朕有大赏!”

  “臣等叩谢陛下!”一众大臣听到这话,再次磕头行礼,异口同声的回答道。

  吏部尚书蹇义看了看朱瞻基,大声的说道,“臣,再次恭贺陛下!”

  朱棣闻言,微微有些错愕,疑惑的询问道,“这刚才不是已经贺过了吗?你这又是贺的什么?”

  “臣,恭贺陛下,得一好圣孙!”吏部尚书蹇义一脸认真的朗声说道,“太孙虽然年少,为人不仅谦逊有礼,还体恤臣子。不贪墨功绩,不居功自傲,胸怀坦荡,心胸广阔,一心以天下为己任!”

  “哈哈哈……”朱棣闻言,遏制不住的笑声从他的嘴里迸发出来,仿佛黄河的浪花,四处飞溅着。

  笑了好一会儿,开口说道,“好,好啊。你这贺,贺得好啊,贺得很对!”

  这文官武将们若是一心一意的拍老爷子的马屁,老爷子未必开心,说不定啊,还会弄巧成拙,很大几率被老爷子给骂死。

  但是夸赞他的孙儿,说他的孙儿聪颖,能力非凡;老爷子的脸上确实是洋溢着可亲的笑容。

  蹇义为人不仅质朴正直,而且孝顺父母,对兄弟友爱,十分善于处理与同僚的关系,从未说过一句伤害人的话。

  永乐二年(公元1404年),皇帝朱棣下诏册封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,然后为太子设立辅佐机构:詹事府,挑选了一批朝廷大臣在詹事府兼职,蹇义兼任詹事府詹事,詹事是詹事府的最高长官。

  朱棣心里不太喜欢肥胖、行动笨拙的长子朱高炽,反而十分器重第二子,朱高煦;觉得朱高煦骁勇善战,更像自己。

  朱高炽虽然已被册立为储君,可是处境并不轻松,汉王朱高煦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,时不时地在朱棣面前说太子的坏话;而蹇义始终对太子朱高炽忠心耿耿,坚定地站在朱高炽这一边。

  可能是为了适当照顾朱高煦背后的武将的情绪,朱棣时不时的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打击太子的势力,朱高炽无时无刻都在担心着受到朱棣的责备。

  朱棣每次想要对太子有所指示,都会告诉蹇义,让他传达给太子。蹇义夹在两人之间,传话的工作十分有难度,稍有不慎,便很有可能两面不讨好;而蹇义总能婉转地把朱棣的意思尽量向太子说清楚,一直同时深受朱棣和太子朱高炽的看重和信任,蹇义杰出的沟通能力由此可见一斑。

  朱瞻基默默的注视着吏部尚书蹇义,脑海中回忆着他的一生事迹,以及史书上对他的评价。

  “这是一个不仅实干能力出众,而且很善于沟通的忠臣!”朱瞻基在心里默默的想道。

  随后,朱瞻基目光炯炯有神的看向武将队列中,扫视着;随后,目光停在张辅的身上。

  此时的张辅,也在凝神注视看着他。

  两两相望之间,朱瞻基微微点了点头,张辅领会其意,随即快速出列,跪倒在地。

  “陛下,臣有奏!”张辅大声的说道,语气中透着一丝丝悔意与恐惧。

  “奏上来!”朱棣闻言,瞬间面无表情,语气淡淡的,说道。

  “臣有罪,臣辜负了陛下的一片苦心,臣有负圣恩!”话音刚落,张辅的额头,重重的磕在了石板上。

  ……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ikan3.com。爱看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aikan3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